置頂文章 - Sticky post

About this blog

When I create this blog for my awesome journey in 2011, I wrote them all down in my mother tongue, which is Cantonese, without a thought. T...

Thursday, July 5, 2012

裝備 - 進化篇

環島的時候, 還是一個黃毛Y 頭. 現在, 也是一個黃毛Y 頭 (逃...). 但畢竟已經擁有自己的880差不多一年了, 長了不少的知識, 見聞和經驗, 對於騎車的配備也有了不同的要求. 故此這一次三橫一縱的挑戰, 也要重新整理一下裝備的部份.

這是平常在香港騎車的裝備, 在我看來也是長途騎乘的必需品, 亦是最緊急時的應急裝備 -  不然為何在自己的家騎車也要隨身攜帶呢?
從上至下左至右: 小巧車尾袋連頭盔小燈 (紅色警示燈), garmin 心跳帶, 佳能密實袋 (下雨天時把車尾袋內所有東西放進去鎖好再放進車尾袋內), 紙巾, 打鏈器, 小巧補胎組(內含法咀轉美咀的氣泵轉換器), 外六角匙 (其實騎車時不會用到, 但小妹帶在身上的當然另有妙用 :)), 頭盔小燈的頭帶, 超亮車頭電筒, 20頭萬用工具組, CR2032電池 (供兩顆車尾警示燈替換用), AAA醎性電池 (供車頭電筒用), 車頭電筒扎帶, 拔胎棒, 反光束褲帶
還有新買的GPS碼錶, 搭配心跳和踏頻, 正體中文介面觸控屏幕 (電阻式, 所以用一般硬物也能夠控制的那種), 功能和試用報告在之後的文章分享. 簡單點來說它幫助了我對騎車的了解, 從感覺變為比較科學(數字)了一點.


後來我發現, 其實有些東西是可以省去的, 讓車尾袋的騰出一點空間放置其他東西, 例如是小妹的傻瓜相機, 因為儘管車衣後袋可以放置一些東西像是電話銀包相機紙巾, 但到了下雨天時還是需要放回密實袋及車尾袋. 再加上騎公路車時腰力是很重要, 其實也不是太建議各位車友腰纏萬貫. 至於能省去的是什麼呢? 一直看下去猜猜吧 :P

這個就是小妹敗了的工具組了!
說起TOPEAK, 它是一間小型的台灣公司, 公司人數不過一百, 卻獲得過很多的工業獎項, 原因是他們都是騎車的車友, 非常瞭解車友的需要. 大家看看以下的詳細解說就會明白他們的心思是如何縝密, 也讓充滿工作熱誠的小妹感到偶遇知音的感動.

是在位於油麻地的某單車店買的. 他們出了名比起其他單車店都要貴, 所以這個工具組實算應該會再便宜點. 但老實說就算以這個價位購入, C/P VALUE 也是很高, 很划算.
工具組包含了一張非常詳盡的封底說明書, 讓客人能夠清楚瞭解後才作出選擇, 是一個非常公平的作法. 工具組包含了: 內六角匙 2MM, 2.5MM, 3MM, 4MM, 5MM, 6MM, 一字批, 十字批, 星字批, 拔胎棒組合.
原物實大. 兩旁包含了拔胎棒組, 不用時可以收納在主體, 表面鍍了一層啞色金屬, 主物料是塑膠. 
可以更換不同工具組的頭
是用磁石吸著的原理, 磁石強度適中
很清晰的標示
這個工具組除了外型時尚, 體積輕巧之外, 還很方便使力, 因為一般的工具組都用撥出式的, 使用時很容易左歪右倒, 非常煩人.
拔胎組的用法, 先用有勾的那支拔出破口, 再用有內六角的那支把整條外胎「界」出來


用作建立品牌的標語
68克, 真的很輕巧.
這是原本的工具組多出來的工具, 可是緊急用時還沒有遇過要用到這麼大的呎吋
還有不同呎吋的外六角匙
其實經過多次騎乘後, 對於自己的信心大了, 也越來越沒有要把一整套工具帶在身邊的念頭, 一來應該是因為自己運氣好比較少碰到麻煩事, 一千五百公里了也還未試過破胎, 二來也許是因為小妹安全至上的理念, 打氣不打太飽, 走路非常的留神, 也因為樂於聆聽車子的訊號, 很快就能熟練的操控880, 三來也許是因為維修保養做得很頻密, 其實我幾乎是每次騎車前都會做簡單檢查. 最後就是無論有多自信也緊記要保守謙虛的心靈, 在路上一刻都不能鬆懈. 以上也許就是建立信心的過程了.
這個其實是給我這樣用...
所以也有一些不自然的磨損了
接著下來的打氣筒也是同一間公司的出品. 但先要介紹一個超帥氣的產品:

這個也是TOPEAK 公司的出品. 老實說如果之後我有機會到英國騎一趟JOGLE 的話我一定會買一組. 只算114 美金!
法咀打氣筒
手動的打氣筒, 在騎公路車的車友間, 又暱稱作「救命泵」. 原因是我相信要有奧運舉重選手的體格才能用臂力打進130PSI 的壓力吧! 那救命泵的作用是什麼呢? 就是當你在路途上不幸破胎了, 補回來後還是需要一點點氣壓把車子撐到有加油站的地方去打氣, 所以就稱作救命泵. 

MICRO ROCKET, 多有氣勢的名字!
78克, $$228, 旁邊還有在賣碳的, 三百多, 輕了10克
是度身訂造的ART WORK, 可見這間公司標傍的應該是「不量產」, 就是產品的獨特性

還非常貼心的附有彈性綁帶
先要說明一下, 為什我騎車這麼久還沒有買氣泵? 其實這個已經是我(忘了)第幾個氣泵了, 原因大多是騎乘途中氣泵掉下了而我不知道. 就這樣一直回到家, 才發現氣泵架空空如也的 (氣泵架兄說: 氣泵妹呀你又到哪去啦~~=_=), 所以這條橡皮圈也是我要敗了這氣泵的很主要原因. 這個設計真的是十分體貼, 而且對於廠家本身也是車友的說法更顯得有說服力.


就算橡皮圈掉了也還有氣泵架支撐的雙重保險


拉出來之後可以變身成為 T 字型, 增加磨擦力, 更容易使力
留意這裏有個突出的地方
跟手把的地方
合起來就可以把手把鎖住固定起來, 連這麼小的地方也顧及到, 厲害.
用的是3MM 的六角呎吋
安裝後880 又更帥氣了. 
除了車子的配備, 還有其他的小東西:

水架兩個

理由不用解釋了吧

貨尾架及車尾大包包

借(偷)人家的圖, 希望不被發現吧 一口一....
我的車尾大包包的兩旁擴充包是更長的, 大概可以放下一套休閒服, 一件防水風褸, 少量內衣褲, 一支後備水, 另外旁邊的擴充包可以放其他小東西.

充電機

這次我一定會把充電套帶在身上, 原因請看環島遊DAY 4.

洗澡組

其實也沒有必要要帶, 但帶在身上始終比較安心. 騎完了一整天的車洗澡是很重要的部份呀.

護照, 銀包, 電話, 機票, 保險

原文可以參考環島旅程的介紹. 這篇是那篇的補充. 上次環島的經驗是大部份的旅館 (非民宿) 都可以碌卡, 而且匯率非常好 (3.8x, 不收手續費). 至於那邊的提款機 (有plus 或者銀聯標誌的) 都可以提錢, 提出來的是新台幣, 匯率是跟實時的匯率, 按次收港幣20 至30 元不等的手續費. 今次機票是跟priceline 買的, 總計是 HKD 2,226, 長榮的航班, 應該是因為旅遊淡季吧. (當然再加上避開了人家黨慶的人潮) 至於保險也一樣是跟我的老朋友買的, 這次保險很重要, 因為有報道指「保釣」的關係, 某國暴民不會到日本外遊而轉往台灣, 幸好這次是走進山區裏. 希望大吉大利啦.

防水風褸及抓毛內衣, 運動長褲 - 禦寒

我這次會帶的是ADIDAS CLIMAPROOF 的防雨風褸, 在上一個冬天穿了半年感覺是防水性能非常良好, 拉鏈也是防水的, 而且非常防風, 還帶有帽子, 內裏更有可拆除的抓毛內衣, 大概十度的氣溫也能抵住, 只是抓毛內衣本身不防水 (笑). 清洗也十分容易, 拋進洗衣機裏就行了, 沒有特別的保養技巧. 由於這次要爬的山, 海拔介乎於2000~3000米, 溫差會很厲害, 所以抓毛內衣也會一拼帶去. 至於運動用長褲就是下雨時或者太冷時穿在車褲外面. 當然是防水料. 但不是全防水料, 因為太貴也太不實用, 所以就沒有買了.

車衣和車褲, 手套和手袖 - 防太陽

車衣穿習慣了, 也覺得騎車應該穿車衣比較好, 排汗很好, 有後腰袋很方便, 很帥氣, 也很不擋風, 而且拉鏈設計更方便熱的時候拉下來. 車褲嘛, 其實我又不是太喜歡有PAD 的那種, 現在還是穿著跑步睡覺的那種快乾短褲去騎車, 其實也挺舒服的. 如果用有PAD 的, 女生記得要多買女性護墊. 至於手套小妹戴的是半指的, 有厚GEL, 手部會感覺很良好, 也幫助避免不會太容易擦傷, 全指的可能會阻礙手指控制煞變把的靈活度. 有些手套的虎口位置還有擦汗用的布料, 很方便, 也很容易清洗, 而且也幫助手帶布不會太髒. 至於手袖是用來防哂, 台灣的太陽很大, 不像香港冬天時吹東北風把內陸的污染物吹過來擋住太陽, 所以台灣在地人一般都長比較黑.

密實袋和大膠袋

防水用的.

風鏡和隱形眼鏡 - 防太陽

防風防沙防小飛蟲的風鏡, 還有讓公路車騎乘姿勢更恰當的隱形眼鏡.

百變頭巾 - 防太陽

這個也是用來防哂的, 我在登山店買大約是百餘元吧我忘了. 因為小妹的面部皮膚很敏感, 如果太過度曝哂會長小瘡. 這個夏天我都受夠了. 至於為何不塗防哂膏? 因為我懶, 再加上我很怕痴立立的感覺.


2 comments:

  1. 犀利 + 佩服, 近年香港很多女孩子踩車, 真正對單車和配件有研究的女孩子不多, 將心得咁認真放上網誌和 youtube 更少之又少. 因本人正有意購入 Garmin edge 800, 故有緣瀏覽到閣下的網誌.

    在此多謝妳的分享

    Steven
    7 Aug 2012

    ReplyDelete
    Replies
    1. 過獎 ^_^
      這裏只是在下其中一個消遣, 人生除了讀書工作還可以經營一下其他屬於自己的東西吧 ^_^
      多謝你的光臨啊steven 車友.

      Delete